作为数字支付的实现基础,支付清算系统是金融机构之间实现资金调拨和流通的重要渠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金融科技发展如火如荼,对支付清算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梳理出金融科技时代下支付清算产业面临的特点和趋势,分析新形势下支付清算产业发展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
金融科技时代下支付清算产业特点及趋势
一是支付业态发展更加新颖。当前,金融科技对中国支付服务产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支付产品不断升级,支付工具持续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创新技术与支付手段的加速融合渗透至商业和生活各领域,满足用户多样化、制定化和个性化的支付需求,也提升了商户的支付效率和品牌价值。借助智能设备和系统,基于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多种身份验证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演进,用户身份可被自动识别和并验证,这些支付领域金融科技落地应用的直接结果,将会助力支付行为向无感化、智能化、快捷化的方向不断迈进和突破,对支付服务提供者和需求者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二是支付清算产业的参与者更加多元。数字时代,支付业态的全面升级持续促进支付清算产业的变革。近年来支付清算的市场参与者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先后建成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和网联平台。效率提升方面,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为提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效率,人民银行于2015年组织建设了独立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这是完善人民币全球清算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安全保障方面,为纠正支付机构违规从事跨行清算业务,人民银行于2017年主导成立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为支付机构提供统一、公共的资金清算服务,有利于监管部门对社会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测。
三是支付清算系统的重要性更加凸出。随着经济与金融服务的高速发展,资金流通日趋频繁复杂,支付清算系统作为资金调拨的重要渠道不再仅仅是金融基础设施,更是能够承载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平台型商业模式。金融科技时代,数据是重要的战略资产。支付清算核心系统汇聚了线上支付、银行卡跨行支付、人民币跨境支付、票据交易、证券交易等几乎涵盖整个金融服务业态的交易数据,这些海量数据能够为人民银行分析交易历史特征、识别违规违法可疑交易、探析支付发展规律提供数据支撑,助力人民银行智能化履行监管职责、系统化维护市场稳定。
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发展路径
一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创新支付手段,提升支付无感体验。支付的创新体现在支付工具的发展上。当前,生物识别技术发展如火如荼,指纹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基于技术已经被应用于支付交易中用户身份识别和指令验证环节。支付宝、招商银行等机构已将人脸识别应用于用户身份验证环节;建设银行已将声纹识别附加验证技术在手机银行中落地应用。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还在积极探索虹膜识别、静脉识别等新兴身份认证技术,进一步拓展无感支付应用场景和实现方式。
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掌握资金流通规律,提升风险控制精准度。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汇聚的海量资金清算运行数据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货币政策及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为人民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监测市场资金供求提供新方法。首先,新一代支付清算产业可从完善支付清算系统信息统计、数据整合、和关联管理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优势,深入挖掘资金交易与经济结构优化转型、宏观货币政策落地执行、细分市场发展趋势之间的关联,洞察支付清算与市场变化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支付清算信息的决策参考价值。其次,支付清算指令中包含账户基本信息、交易历史、位置历史等信息,大数据技术能够综合利用这些信息分析交易历史行为特征,从跨境违规、大额高频、同卡异地、洗钱、欺诈等多维度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实时感知可疑交易风险态势,及时触发延迟结算、身份核实、交易取消等相应的风险控制决策。
三是利用“云”技术促进系统架构升级,提升支付清算系统的承载能力。当前环境下,支付行为显著呈现出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对支付清算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双十一”,支付宝支付峰值达25.6万笔/秒、实时数据处理峰值4.72亿条/秒,这些高强度的交易处理能力离不开云技术的支持。一方面,云计算技术可整合网络、存储、服务器等计算资源共享池,并能根据支付流量需求快速分配并弹性扩展资源,动态支持海量支付交易和相关服务需求,最大限度提高支付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另一方面,采用分布式架构技术可帮助支付清算系统实现多中心多活的系统架构,多个数据中心同时在线,业务并行处理。即使某个数据中心因技术原因或其他不可抗拒因素发生故障,支付业务可以自动切换到其他的数据中心,极大地提高了支付业务的容灾恢复能力和业务连续性。
四是利用区块链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支付清算交易不可抵赖性。区块链具有公开、不可篡改、高可靠等特征,能将金融资产进行数字化转换写入区块链账本中,作为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中进行存储、转移和交易,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实现方法,助推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架构转型升级。跨境支付方面,Ripple(瑞波)协议开启了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的先河,使用户可以用任意货币币种兑换虚拟货币实现跨境交易,并采用自主研发的共识算法将交易记录及时添加进入区块链总账本中,减少了跨境清算风险,节约了跨境到账时间,降低了用户的支付成本。目前,招商银行已启动了国内首个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截至2017年底,该项目已承载2.3万笔跨境支付业务。票据业务方面,结合现有的票据属性,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探索开发区块链数字票据,即能够优化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结构,提高票据市场运作效率,也能杜绝电票或纸票交易后赖账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降低监管成本。
监管建议
一是借助金融标准规范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监管部门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随时关注创新技术在金融,尤其是支付清算领域的应用,及时组织相关单位制定技术标准,发挥金融标准提质增效的“指明灯”作用和规范应用的“紧箍咒”作用。目前,人民银行已正式发布云计算和声纹识别技术金融应用标准规范,就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的安全规范、技术架构、容灾备份等方面,和声纹技术的传输存储、安全防伪、终端加固等方面做了细致的要求,保障了声纹识别和云计算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随着更多的金融科技技术在支付清算行业的深入渗透应用,管理部门应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应用的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制定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探索数据采集、数据保护、数据共享的机制和标准,构建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科技标准架构,让新技术的金融应用有章可循,让支付创新发展有矩可依。
二是切实提升支付敏感信息保护水平。金融科技背景下,指纹、声纹、人脸等生物身份特征成为了新一代支付体系中尤其需要着重保护的支付敏感信息。因为生物信息不同于交易密码等信息泄露后还可以修改更换,人体的生物信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一旦泄露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且还可能会蔓延到其他领域。所以做好支付敏感信息保护工作是保障支付清算产业健康发展的根基。技术层面,应采用客户端软件加固、支付标记化、安全的传输协议、可靠的密码算法等技术保障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管理层面,应将“数据安全”理念贯穿业务流程的全部生命周期,制定完整的支付敏感信息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数据访问权限管理、限制数据共享使用范围、定期进行支付敏感信息安全审计和评估,牢牢守住敏感信息安全底线,切实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和合法权益。
三是高度重视网络安全防护管理。当前,支付清算生态链已经高度数字化,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连接、行业与行业之间是深度对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格式互联系统。然而在整个生态链中,每个节点的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链上的任何节点出现问题都可能对整个行业带来风险。加强各个支付清算系统底层的网络安全管理是产业生态链守正创新发展的深根固柢之举。一方面,应逐步扩大经过安全认证的软硬件设备和国产密码算法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应用范围,并采用系统加固、入侵检测、病毒防护等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提高支付清算系统安全防护能力;另一方面,应严格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应急事件处置、信息安全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切实提升支付清算核心基础设施系统安全可控水平。
四是锤炼复合型人才队伍。新形势下的支付清算工作既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技术应用、网络架构、系统建设等传统工作技能,更需要从业人员了解数据综合利用、支付工具拓展、架构转型升级等创新知识。人民银行等支付清算管理机构应加强创新技术支付清算应用的培训力度,促进先进经验和创新实践的学习交流,从技术应用和业务创新两个维度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锻造出一批“看得清趋势、提的出需求、完得成任务”的创新型、复合型、全面型的支付清算队伍。
WorkPhone
WorkWechat
WorkQQ
成都市人民东路6号川航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