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众多高校发布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移动支付会促进消费规模增长,且消费用途更多元,相较于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增长更快。有学者表示,消费者在使用移动支付时,花一万块和花一千块感受都没有太大差别,但如果用现金支付的话,就会觉得很心疼。
而在经济学中,恩格尔系数常用来反映地区及家庭的富裕程度。恩格尔系数越低,即在食品等生存必需品上的花费占比越低,表明地区及家庭越富裕。根据发布的研究结果:移动支付能降低恩格尔系数,促进居民消费,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尤其对农村地区消费的影响更大。
移动支付真的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移动支付为何会成为这么特别的一个现象呢?
首先,消费与消费效用之间的特殊关系。其实在经济学当中特别是行为经济学当中,我们在消费时候是一种消费行为和支付行为的联合过程,如果这种消费是你直接用现金进行的,在你进行现金消费的时候人类大脑之中的各种腺体就会释放激素,让你感觉一种消费的痛感,当人们看到一样商品非常贵的时候,他们大脑中负责处理疼痛的岛叶活动大大加剧,让人们会感觉到难受、不舒服,因此迟迟不买。其实,这就是一种我们日常说的“花钱花到肉疼”的感觉。之前在原始货币时代,特别是黄金白银时代,这种感觉非常明显,等到了纸币时代之后这种感觉会相对有所减轻,但是感觉依然会存在的,这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消费。正是这种痛感帮助人们克制自己消费的欲望,也就是俗称“花钱花到肉疼”。
其次,移动支付其实实现了消费和支付的分离。在传统的实物交易过程中,消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商品的交易和消费的资金支出交易产生了分离,我们日常交易过程中有实物交易的传递过程,却缺乏了足够的支付过程,支付过程被极度抽象化,抽象成为一组数字,一组二维码的扫码过程,扫个码输入一下密码就实现了交易过程,在大家的支付账户或者银行账户当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数字的减少,这种减少无论你是少了三个零还是四个零其实给大家的感觉是相似的,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特别感觉,这就是直接导致了消费的痛觉降低
。
第三,消费金融的普及更加剧了消费痛觉的丧失。如果你的日常支付还是通过借记卡或者支付账户充值来完成的话,可能这种痛觉还是会有的,这是因为你的支付账户的数字减少还是会给大家带来消费的不适感,然而随着信用卡,特别是以花呗、借呗、白条、金条等为代表的各种消费金融产品盛行,直接导致了直接账户扣减和账单期的分离,你消费之后可能要等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账单,在此之前对于你的日常生活开支来说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更容易引发过度消费。
所以,移动支付会让人花钱更多这个逻辑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来是相当正确的,只是大家自己感觉自己用了移动支付之后更穷了吗?
上一个:支付资源争夺战
下一个:移动支付是促进消费重要力量
WorkPhone
WorkWechat
WorkQQ
成都市人民东路6号川航大厦